笔趣阁 最快更新士子风流 !
嘉靖人在暖阁,他并不急于贸然出现,只是等了一个多时辰,太和殿依旧没有动静,倒是让这位天子有点儿迷糊了。殿试没有会试那样繁杂,其实也就是随意考校一下这些贡生而已,毕竟这些人都是天子骄子,个个都是大明朝最顶尖的精英,大家的实力相差并不远,就如会元徐谦,可能和勉强入榜的贡生水平高不了太多。所谓殿试,靠的终究是运气,因此殿试多的就是个过场,非是把贡生们转化为天子门生而已。接着坏消息就传来了,黄锦哭笑不得地跑来报信,道:“陛下……徐谦没中……奴婢亲耳在后头听见的。”“没中!”嘉靖的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按理说徐谦是浙江人,没道理这制倭的策文都过不了,况且这个家伙一向古灵精怪,胸有韬略,按理说策文该是他的强项才是。想到和黄锦的打赌,嘉靖的眼睛眯起来,冷笑道:“是吗?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再去打探。”黄锦连忙去了,过不多时,又去而复返,这一次带来的消息是耸人听闻:“陛下,太和殿闹起来了,徐谦和读卷官刘希发生了争执,还把一个姓姚的贡生打了……”嘉靖正在喝茶,差点没给噎死。他想到过很多种可能,唯独没有想过这个。与考官发生挣扎,还殴打同年,这徐谦是读书人还是土匪?他起先不信,可是黄锦是不敢骗他的,终于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忍不住骂道:“他这是疯了。难道不知道此事的后果吗?真是岂有此理!”骂了几句,觉得索然味,想去太和殿,终究还是忍住,现在他跑过去,反而只会添乱,过去是帮徐谦还是帮刘希?感情上是该帮徐谦,可徐谦做事太过份,若是偏帮。保准清议汹汹。可要帮刘希……嘉靖冷笑,他是恩怨分明的性子,刘希这个人,他看着就嫌,帮他?那还不如稳坐东暖阁。耐着性子。心头被一阵阴霾压着,强作镇定地吃了盏茶,板着脸道:“再探!”接下来的探的消息和太和殿发生的没什么偏差,非是打了人,又是争执,徐谦口若悬河,把刘大人骂了个狗血淋头。嘉靖算是琢磨出来了,大致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若他是弘治皇帝,或许会偏向于教化。可他是嘉靖,嘉靖这个人骨子里就是个利己主义者,利己主义者从不相信道德教化,只相信现实。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教化,怎么会相信教化诛心能对付倭寇?咀嚼了一下徐谦抨击刘希的言辞。这一字一句都好像是事先导演过一番,先是暴起伤人,引刘希进入圈套,随即再用刘希所谓孺子不可教进行绝地反击,指责刘希对倭寇讲教化,却对国人喊打喊杀。随即便开始把事情扩大化,指责刘希私通倭寇,刘希断然否认,又指责刘希不体恤受害百姓,这一句句话都稳稳地站住了大义的名份。接着又是口出威胁,扬言要杀刘希全家,把争辩演化为一场仇杀,等于是把事情性质彻底的扭转,之后再拿出江南百姓同仇敌忾的大义出来,抛出明报,拉拢那些心中不忿的贡生反水,最后再抛出舞弊,团结所有此次殿试成绩不够理想的贡生一道发难。“高明!”嘉靖几乎可以想到事情的结局了,徐谦的手段几乎可以媲美最老练的政客,不但胆大,而且心思缜密,每一句话都在打击对手,同时站稳大义名分,又能够及时的拉拢人心,将那些各种利益诉求不一致的人最后都拉到了他的身边,形成‘逼宫’格局。重要的是,徐谦完全摸透了这些读卷官的心理,这些官僚本质是平时摆起谱来宛如庙中菩萨,可是一旦遇到麻烦或是眼看事情有闹大趋势,就急不可待的捂盖子。因此徐谦一直采取最强硬的姿态,给予对手足够的威胁。嘉靖这时候后悔了,后悔自己该去太和殿看看,好好看看这精彩的一幕,便是听都听得这般精彩,想来亲眼所见就不必说了。他心里不由想:“所谓四两拨千斤,怕也不过如此吧,朕还是小看了他。”这时黄锦又来了,惊喜地道:“陛下,徐谦过关了……”过关……已经在嘉靖的预料之中,不过关才出鬼了,除非这些读卷官们拼着前程不要,拼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和徐谦同归于尽,否则只能妥协。虽然早有预料,不过嘉靖在听到确定的消息却还是长吐了口气,笑吟吟地对黄锦道:“朕差点要输给你,看来总还算没有看错人。”黄锦心里苦笑,不由地想:“陛下会输吗,就算输了,那也是赢,奴婢和陛下赌,哪有不输的道理?”他苦着脸道:“姚淶已经落榜,奴婢是输了,心服口服。”嘉靖摆摆手,淡淡地道:“这殿试还没完呢,徐谦若是不中一甲,那也不算你输,走吧,摆驾太和殿,朕要去见过关的贡生。”嘉靖驾临太和殿,太和殿内引发了小小的骚动,在这儿的人不多,除了内侍,只有八名读卷官和十名贡生,众人还算谨守规矩,一起拜倒,高呼:“吾皇万岁。”嘉靖精神奕奕地将一只手托着后腰,一手虚扶诸人,道:“都平身吧,怎么,诸位读卷的爱卿,留下的只有十人?”刘希羞愤得不敢说话,桂湘出列道:“回陛下的话,今年贡生一百一十三人,经过一轮策文,过关者十人。”嘉靖颌首点头,道:“念吧。”桂湘自是晓得规矩的,唱喏似得对诸位贡生道:“老夫点卯,点到卯的出班。”“徐谦。”徐谦站出来,看着久违的嘉靖,朝嘉靖笑了笑,却不能寒暄,有板有眼地道:“学生在。”“邓长青……”“学生在……”………………嘉靖一个个打量这些贡生,忍不住哈哈笑道:“将这十位爱卿的卷子拿来给朕看。”已有太监收了十人的卷子,连忙呈上。嘉靖端坐御椅,认真过目,当看到徐谦所提的方略,竟是若有所思,可以说徐谦制倭的几处要点都和他不谋而合,而嘉靖产生这些方略都是经过臣下大量参谋的,这是一些心腹干臣与嘉靖融合在一起的结晶,可是徐谦毕竟现在只是个两耳不闻外事的书生,能老道的察觉出如此多的要点,又能对症下药,尤为难得,这让嘉靖产生某种错觉,觉得这徐谦根本就是个从政数十年的老油条。比如徐谦第一条,便是提出倭寇袭扰数省,单凭各省巡抚各自为战是不成的,倭寇是流窜犯,今日在福建,明日说不定就去了浙江,若是各省各行其是,很容易被他们牵着牛鼻子走,因此徐谦倡议,设江南总督,节制江南各卫兵马,专事制倭,如此一来,这种职责不清、责权不明的事就可以避免。同时,徐谦又对江南的卫所官军提出了某种担忧,国家承平这么久,江南百年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事,而江南各卫已经不能承担起剿倭的能力,既然如此,那么就势必要重编练几支**倭寇的军队,徐谦在这方面,竟也提了几个意见,也都深合嘉靖的心意。嘉靖一路看下去,起先的几篇策文让他看得倒还觉得过得去,虽然有些幼稚甚至荒诞,可毕竟是贡生作出来的,这些人没有经历过什么世面,能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可是现在看徐谦条理清晰的将这一条条的应对倭寇的方略详尽列出来,既提出了倭寇的弱点和长处,也提出了官军的一些劣势和优势,最后再做出总结,不但让读者一目了然,其中几条建议,也都让人耳目一,这哪里是读书人能写得出来的,怕是浙江和福建巡抚也没有这样清醒的认知和灼见。当然,这东西好不好在乎于看的人,就如清贵的刘希,就觉得这样的策文是下乘,可是对嘉靖却犹如至宝,说到底,还是各人见识不同,主张也是不同而已。嘉靖越看目光越是深沉,心里不免在想:“若非徐谦是浙江人,朕知道他这个人绝顶聪明,看似糊涂,其实却是办事老道,只怕朕也不相信这是他作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经世之道。”他哪里晓得,徐谦提出来的这些主张都是历史中抗倭的真实事迹,嘉靖朝为了抗倭,曾在江南进行过一些相应的改革,比如总督的设置,比如不再依赖卫兵制,转而进行有限的募兵制等等。徐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再结合自己在杭州的所见所闻,用超高的文笔润色,最后才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眼界之高自不是同年们所能比拟。…………………………………………………………………………………………………………………………通宵码字,第一章送到,求月票。RT